Health is Wealth

Hong Kong Pacific Centre, 28 Hankow Road, Tsim Sha Tsui, Kowloon

【張世華醫生】關注小腸健康 認識3大小腸檢測方法

人體的食物消化以及營養吸收,都有賴於健康的小腸運作,然而小腸病變往往在最後才被發現。腸胃肝臟專科醫生張世華醫生指出,這是因為小腸相關的疾病沒有特定誘因,加上民眾對大腸和胃部的了解較深,以致小腸健康漸漸被忽視。所以今天小編就邀請張醫生為我們介紹,偵測小腸健康的儀器和其發展。 小腸膠囊內視鏡 體積只有約一粒較大的藥丸狀,內付小型攝影機、無線傳送器及電池。隨著患者吞服膠囊,攝影機會透過腸道蠕動進入小腸,並在小腸內拍攝多達5萬張照片,傳送到人體外的記錄儀。 好處:在患者沒有任何痛苦的情況下,允許醫生獲得所需資料作出判斷 壞處:沒有治療效果,不能收集人體組織 氣囊小腸內視鏡 分為單氣囊和雙氣囊兩種,皆由內視鏡和外套管組成,不過單氣囊小腸內視鏡的外套管前端只有一個氣球,而雙氣囊則在兩者前者的前端都有氣球。做法是藉充氣來撐住小腸,並將小腸套疊以達到縮短小腸長度的效果,以協助內視鏡到更深的地方實行偵測。 好處:可以收集人體組織,有效治療出血問題 壞處:偵測需時頗長(兩次相加可長達6小時),內視鏡容易移位 最新科技:電動螺旋導管小腸鏡 在過去20年裡,總結了氣囊和膠囊小腸內視鏡的弊處後,終於出現了最新的「電動螺旋導管」。由於外部導管採用的事螺旋設計,令其在置入小腸時可以更加穩定,醫生可以直接腳踩踏板,來控制引擎調節螺旋的力度和強度。 好處:最快只需31分鐘,可以進行組織抽樣、去除肉瘤壞處:仍未被廣泛使用,尚欠足夠培訓

Read more 【張世華醫生】關注小腸健康 認識3大小腸檢測方法

【張世華醫生】腹痛肚瀉但找不到原因?可能是你的小腸已經出了事

小腸佔據了我們人體腸胃道的75%,約有5至7米長,然而小腸疾病只佔所有腸胃道疾病的不足10%。腸胃肝臟專科醫生張世華醫生就提到,因為小腸疾病發病率相對較低,許多時候大家都忽略了它的健康。但當普通胃鏡和大腸鏡都無法診斷出腹痛、肚瀉等病痛原因時,很可能就是小腸出了問題。 小腸疾病的發病率雖低,但小腸疾病的種類卻不少,主要可分為良性(例如小腸炎、微生物感染、小腸內異物阻塞等)和惡性(例如小腸腺癌、類癌、淋巴癌等)。而小腸疾病的臨床癥狀沒有特別性,也是其難測的原因之一。因為包括排便習慣改變、不明腹痛、吸收不良而致體重下降等,這類一般腸胃道疾病會出現的情況都有機會是小腸疾病的癥兆。 再者,小腸遠離口腔及肛門,長度又長,而且被腹腔內的腸系膜束縛成多個複合腸襻,實屬腸胃道內最難檢查的一部分。不管是對患者還是醫生來說,診斷和治療小腸都是一大挑戰,小腸甚至被稱為腸胃道的「黑暗大陸」。 #最新技術31分鐘完成小腸檢測 小腸作為幫助我們完成食物消化及吸收的重要管道,必須從日常習慣做起,好好保護其健康,那到底該怎麼做呢? 張世華醫生表示,小腸並非獨立個體,只有保持健康的腸胃道狀態,才能夠確保小腸正常蠕動運作。而要維持腸道健康,就要從三大基礎入手,它們是水分、纖維和益生菌。喝足夠的水可以幫助軟化大便,膳食纖維在吸收水分後亦能夠增加糞便體積,從而加強腸胃蠕動。另外,除了基本五份蔬菜水果以外,建議進食一些全榖麥類的食物,像是紅米、糙米、燕麥片等等。 最後,所有可以促進腸道菌種平衡的微生物都被定義為「益生菌」,它們會協助本來寄居在腸道內的好菌對抗致病菌,抑制壞菌的增生。如此一來,還會起到調節人體免疫系統的效果,加強抵禦病菌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含有益生菌的食物有芝士、乳酪和韓國泡菜等等。不過要注意的是,當中雖有龐大的益生菌數量,但其存放溫度和溫度會影響益生菌的活化,所以食物衛生切記多加留心。

Read more 【張世華醫生】腹痛肚瀉但找不到原因?可能是你的小腸已經出了事

【張世華醫生】捐大便可以賺錢又救人?先看看你夠不夠資格

有一種常見的內腸道感染菌叫做「難辨梭菌」,高危組群包括長者、慢性疾病及炎症性腸患者等。根據衛生防護中心的數據,平均一年有170多宗病例,亦曾在護老院社爆發,但由於這類感染並無明文規定要通報,所以確實數字應該會再更高。 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張世華醫生指出單靠一般藥物治療未必能夠徹底根治病痛,甚至長期服用抗生素有機會引起嚴重難辨梭菌感染,所以「糞便移植」成為了最後手段,亦是病人的救命稻草。 甚麼是糞便移植? 健康人的糞便裡含有多達數億個微生物,可以幫助患者抵禦腸內的壞菌。香港早在2016年已經建設了亞洲首個糞便捐贈銀行——亞洲益菌中心(Asia Microbiota Bank)。致力於透過提供安全、可靠的糞菌給醫療機構和研究機構,從而促進人類健康,為受難於嚴重難辨梭菌感染的患者給予希望。 而為了鼓勵更多市民參與捐贈糞便,提升患者得到治療的機會,亞洲益菌中心現正招募健康人士向糞菌銀行捐贈糞便。如果成功參加捐贈計劃,捐贈者每月可賺取高達$4,800港幣! 張醫生提到糞便捐贈的條件,會相比起捐血更加嚴苛。除了基本的身體健康之外,更要保持良好的排便習慣,以及不帶有任何傳染病癥。此外,亞洲益菌中心也在官網列出了捐贈者要求: 擁有健康的消化系統 捐贈者年齡需介乎18-50歲 身體質量指數(BMI)< 30 過去3個月內未曾服用過任何藥物和抗生素 如果符合以上條件,又想成為捐助者挽救生命的話,可以到亞洲益菌中心官網填寫報名表。捐贈者的糞便將會被用作治療艱難梭菌感染患者,甚至有機會經由實驗研究,成為治療其他消化系統疾病的關鍵。 嗚謝:精確醫療 Exact Medical

Read more 【張世華醫生】捐大便可以賺錢又救人?先看看你夠不夠資格

【張世華醫生】糞便移植能傳輸好菌 比抗生素治療腸胃問題更有效

相信大家都肯定有肚瀉、腹痛等腸胃相關的不適經歷,但你知道這種情況有可能是嚴重腸內感染的癥兆嗎?有種被稱為「難辨梭菌」的感染病,單靠藥物治療無法根治,要透過「糞便移植」方可痊愈。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次我們特別邀請了張世華醫生為我們解答問題。 問:為甚麼需要糞便移植? 答:我們人體內含有100兆個腸道微生物,它們被分為具保護性的「好菌」及具侵略性的「壞菌」。若腸道菌的生態失衡,會導致壞菌加速滋生。其中一種名為「難辨梭菌(clostridiodes difficile)」的腸道菌會引起腸道感染,患者會出現嘔吐、腹瀉、發燒,甚至腸阻塞、休克的情況。其中20%為難治性疾病,超過10%的患者就算使用抗生素治療仍會不斷復發,病情嚴重的患者更可能會出現敗血症、脫水等癥狀。 問:誰會患上難辨梭菌感染? 答:患者大多是是由於曾服用抗生素,又或接觸其他受感染者的糞便(或受糞便污染的物件)而發病。2002年,難辨梭菌感染肆虐北美洲和歐洲,喚起醫學界關注傳統抗生素治療以外的可能性。就在2013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對照臨床研究發現,糞便移植對治療上面提及的復發性難辨梭菌感染功效顯著。當時16位接受口服加灌腸的患者裡,81%在第一次灌注即見到緩解的效果。 問:為什麼一定要透過糞便輸送好菌? 答:健康人類體內有患者需要的好菌,而糞便裏更是包含了數以億計的微生物(抗壞菌物質),可以達到移植壞菌滋生空間的作用。透過轉移健康捐贈者的糞便,能夠讓患者的糞便菌叢變得與捐贈者相似,從而改善病情。儘管糞便移植相比起其他常規治療較為特殊,尤其聽起來難以接受,但相比起傳統藥物治療只有25%的成功率,其高達85%-90%的難辨梭菌感染治癒率,讓它逐漸成為被醫療機構所認可的標準療法,於2010年亦獲得了美國聯邦醫療保險的給付。 問:誰可以捐贈糞便? 答:對於糞便捐贈者的要求,會比起捐血更加嚴謹。除了基本的身體健康外,要確保捐贈者有良好的排便習慣,沒有已知的傳染病,以及糞便中檢測不到有任何可疑物質,才會有資格成為糞便捐贈者。 問:糞便移植的未來發展? 答:現時除了根治有難度的難辨梭菌感染,糞便移植亦被發現對治療潰瘍性腸炎有正面反應,只是更加具體的資料,例如糞便選擇、給藥頻率和給藥方法等仍然有待進一步研究。    

Read more 【張世華醫生】糞便移植能傳輸好菌 比抗生素治療腸胃問題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