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就是財富

尖沙咀漢口道28號亞太中心

【周偉明醫生】患大腸癌不切腸行不行?

上星期遇到一位大腸癌「康復者」,開刀三個月後仍一進食就肚痛,經常嘔吐,反反復復進出醫院,體重由原先手術後的 55公斤跌至42公斤,現在更要靠飲營養奶維持健康——這些症狀都來自大腸癌手術後併發症。

傳統的大腸癌手術都是開腹式手術,醫生需要為患者剖開肚皮,放入工具,切除部分腸道,然後重新駁回。有時候吻合口會出現滲漏或結痂狹窄的情況,甚至術後會影響患者的消化和營養吸收,導致營養不良、肚瀉或貧血等症狀。開刀自然會為患者留下長長疤痕,即使進行微創腹腔鏡手術,肚皮上亦會留下幾個小傷口,難免痛楚。

隨著政府近年推行大腸癌篩查計劃,越來越多早期大腸癌症被診斷出來。若仍是早期癌症,患者其實沒有必要做切腸手術。90年代,日本人發明了內視鏡手術(中文全名為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英文全名為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下稱ESD),目前已漸漸被亞洲其他地區醫生廣泛採用。病人接受手術後近乎不感痛楚,創傷少、復原快,甚至可以即日進食,走下病牀活動。以我觀察,曾有病人手術後當晚便離牀,到浴室洗澡。

ESD精妙之處在於沒有外在傷口,進行手術時,醫生會通過內視鏡,用一把特製幼長手術刀將腫瘤完整切除,一切都在腸道裏發生。對病人來說,ESD可視為加長版的腸胃鏡檢查,手術時間一般需時 2.5至 6小時不等,主要視乎病變大小及腫瘤位置。

然而,ESD對醫生的技術要求非常高,醫生往往要到日本拜師學藝,才能掌握技術,故此現在本港施行這種手術的數量並不多。 總括而言,ESD令病人減少受創,加快復原,保留腸道的完整,不會造成外在傷口,固然比傳統手術好,卻只適用於早期癌症。因此,及早發現大腸癌便變得非常重要。

撰文:腸胃肝臟科專科周偉明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