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is Wealth

Hong Kong Pacific Centre, 28 Hankow Road, Tsim Sha Tsui, Kowloon

飲靚湯容易導致食道癌?

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WTO)屬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就曾發佈報告稱:警告飲用65℃以上的熱飲,可能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 食管的功能主要是輸送食物,粘膜表面覆蓋一層「耐磨」的鱗狀上皮,但它不「耐燙」,一旦超過60℃,甚至80~90℃的東西吃下去那就不行了。這麼燙的食物不僅會燙壞口腔黏膜,還會燙壞看不到的食管黏膜。長期吃得過燙、過快都是在反復灼傷或損傷食管黏膜,導致食管的粘膜長期處於修復狀態,再加上煙酒等致癌因素刺激,食管粘膜細胞癌變的幾率明顯增加。除此之外,食道癌的發病率還與以下因素有關:長期食用醃制和發黴食品、缺乏維生素、遺傳。   食道癌有哪些症狀呢? 早期症狀常不明顯,但在吞咽粗硬食物時可能有不同程度的不適感。食物通過緩慢,並有停滯感或異物感,梗噎停滯感常通過吞咽水後緩解消失。症狀時輕時重,進展緩慢。中晚期食道癌典型的症狀為進行性咽下困難,先是難咽幹的食物,繼而是半流質食物,最後水和唾液也不能咽下。持續胸痛或背痛表示為晚期症狀,癌已侵犯食道外組織。   食道癌要如何預防呢?   首先,食道癌篩查很重要,可以早期發現食道癌,從而改善食道癌病人的生存,降低死亡率。可以通過內窺鏡、CT(電腦斷層掃描)和細胞學檢查等檢查方式,結合臨床症狀綜合診斷。檢查食道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做內窺鏡檢查,內窺鏡通過食道過程中,可以清楚觀察到食道是否有腫瘤。如果發現有腫瘤,可以在內窺鏡下取一些活組織做病理學檢查,確診是否患有食道癌。上腹部CT檢查通過影像學檢查方法確診食道是否有腫瘤。另外,還應該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攝入、定期運動、減少食用醃制食品。  

Read more 飲靚湯容易導致食道癌?

胃癌找上年輕人,早期發現最重要!

以前,基本是聽說長輩得胃癌,感覺這是「中年病」,無需擔憂。但近些年,胃癌也越來越「年輕化」了,二三十歲就患上胃癌的大有人在! 這個現象主要是與當代年輕人的生活狀況、工作習慣相關。熬夜對於年輕人來說是常態,但是熬夜會影響胃腸道黏膜的修復,還會導致內分泌及免疫系統出現紊亂,為癌症的發生創造條件。其次,年輕人壓力大。長期處於精神緊張、抑鬱、焦慮、恐懼的狀態,容易導致胃酸分泌異常、胃黏膜血管舒縮功能紊亂,從而形成胃黏膜慢性炎症,出現胃痛、胃脹等症狀,久而久之可能變成胃癌。第三,胃炎等慢性胃病在年輕人群中很常見,然而我們不知道從胃炎到胃癌可能只需短短幾年時間。第四,不良的生活習慣,比如不吃早餐、暴飲暴食或者過度節食、愛吃宵夜都是癌症發生的風險因素。第五,醫學證明,癌症有遺傳因素,有胃癌家族病史的人需要提高警惕。 我們要如何篩查出「早期胃癌」? 早期胃癌沒有症狀,如果已經出現症狀,比如:暴瘦、貧血、嘔血、腹痛等,已經進入了病情的進展期或晚期了。因此靠我們自主發現胃癌是不太可能的,需要依靠「胃鏡+病理檢查」,可以說胃鏡聯合活檢病理組織學檢查是目前確診胃癌的首選方式。我們不要害怕做胃鏡,胃鏡可以直觀地觀察胃內病變的形態,病理組織學檢查能夠觀察細胞形態的變化,兩者結合才能更加準確地查出早期胃癌。另外,早期胃癌,90%可以通過內鏡下微治癒,最大限度保留患者的胃功能,保證患者術後的生活品質。 以下六種人應當定期做胃鏡檢查: 40歲以上人群;曾經感染幽門螺旋桿菌(hp陽性)的人;曾經得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息肉、胃潰瘍、手術後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癌前疾病的人;癌症患者的一級親屬(父母等);長期攝入高鹽、醃制食品、有吸煙史等其他致癌因素的人;胃癌高發地區人群。

Read more 胃癌找上年輕人,早期發現最重要!

肝癌,為什麼一發現就是晚期?

著名演員吳孟達於2月20日因肝癌入院,2月27日逝世,享年68歲。因肝癌病逝的名人還有很多,內地音樂人趙英俊因肝癌於于2月3日病逝,大家熟悉的演員沈殿霞、詩人汪國真都飽受肝癌的折磨。根據統計,全世界每年有超過50萬人罹患肝癌……   大多數肝癌檢查出為晚期的原因 首先,我們來簡單瞭解肝癌。肝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原發性肝癌(簡稱肝癌),有「癌中之王」之稱。但是由於肝臟本身沒有痛覺神經,因此其出現問題時我們很難迅速察覺,早期肝癌無明顯症狀,只有當癌細胞不斷生長膨脹,「觸碰」到包膜,人體才會有痛感,而當大部分肝癌患者感受痛才做檢查時,已經處於中晚期階段了,從而肝臟還被人稱為「啞巴」器官。 其次,肝臟是人體再生與代償能力最強的器官,所以腫瘤在肝臟上長得很大時,部分病人的肝功能往往還是正常的,病人就容易放鬆警惕。肝癌的致病因包含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以及濫用藥物、暴飲暴、肥胖超重、不注意飲食衛生。肝臟是人體最重要的臟器之一,承載著人體主要的代謝功能,对我們極其重要。   肝癌的診斷及預防 然而,無論那種肝癌都可以儘早發現和預防。首先,為大家推薦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肝癌篩查」。如果是乙肝患者(乙肝病毒攜帶者)應定期檢查體內乙肝病毒DNA定量及肝臟功能;如果是嗜酒者,應當逐步戒酒並定期檢查肝功能情況;如果已有肝炎或肝硬化的症狀,一定要進行B超和AFP(甲胎蛋白)定期篩查;即使沒有以上情況,40歲以上男性,50歲以上女性每年也應該進行肝癌篩查(B超、AFP篩查)。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則可以預防肝癌,不應濫用藥物、不吃黴變的食物。同時,一定要接種乙肝疫苗,注意檢測乙肝抗體。如果患有慢性肝病,包括慢乙肝、酒精性肝病等,更應當及早積極治療。   逝者已也,生者如斯。我們應當注意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肝臟無小事,希望每個人都遠離癌症。

Read more 肝癌,為什麼一發現就是晚期?

食物乳化劑與發炎性腸道疾病之謎思

香港中文大學最近發表了一項研究,數據顯示發炎性腸病發病率在香港及亞洲地區都有上升的趨勢。而香港的發病率過去30年,更大幅增加30倍,即每100萬人,便有26個新症,較亞洲其他地區更嚴重。   就着這個問題,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最近聯同加拿大及其他近30個國家的大學開展了一項名為「GIVES-21」的研究,希望透過統計流行病學數據,找出其致病的環境風險因素等問題。   發炎性腸病主要可分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兩大類,病人的消化道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發炎、潰瘍甚至收窄或出現瘻管問題。這些腸道問題,主要屬於自體免疫性疾病,即病人的免疫系統攻打自己的消化道組織。克隆氏症可以影響全個消化道的任何部份,由口腔開始直至肛門都有可能發病。而潰瘍性結腸炎通常只限於結腸和直腸部份。病人通常會有大便帶血及黏液、肚痛、肚屙、食慾不振及體重下降,甚至發燒等徵狀。他們亦有機會出現消化道以外的問題,因為其免疫系統亦會襲擊其他身體器官,如眼睛、皮膚、關節、肝臟或腎臟等,繼而引起發炎。病人發病年齡通常較為年輕,其中20歲至40歲之間,60歲至80歲之間亦較為常見。這亦屬於慢性疾病,病人情況有機會較為反覆,一般需要長期用藥物控制病情,較嚴重的可以用生物製劑幫助控制,更甚者可能要考慮手術治療。病人除了身體上不適外,心靈及社交都會受影響。   發炎性腸病暫時成因不明,估計與基因、環境因素及情緒問題有關。當中西式化的飲食習慣、衛生環境的改善和食物中的添加劑亦可能是風險因素。   西方研究發現,食物中的添加劑尤其是乳化劑,如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CMC) 及 Polysorbate 80 (P80) ,在動物實驗中可引致腸道發炎。根據2015年《自然》期刊中一間美國大學的研究,在老鼠的飲食中加入乳化劑後,會引起輕度的發炎性腸道病、代謝症候群以及肥胖症及因肥胖而引發的炎症。這些情況會破壞腸道表層細胞的保護膜,亦會影響腸道微生物群,淘汰有益的生菌,導致腸道發炎反應的惡菌襲擊腸道,繼而出現腸道發炎等症狀。其後亦有多個研究顯示有關情況及問題。最近刊登在《細胞報道》(Cell Reports) 的一項研究,顯示使用乳化劑餵飼的老鼠腸道內微生物群會有變化,尤其是一種叫黏附侵襲性大腸桿菌 (Adhesive Invasive E. Coli) 的病菌會黏附在腸道壁,繼而影響腸道,產生慢性發炎。   食物成分中的乳化劑CMC 與P80 會分別標籤為 E466 及 E433,通常會添加至麵包、蛋糕、雪糕、忌廉和牛奶等食物。這是因為食物製作過程中需要油與水混合在一起,而乳化劑是可以令油與水形成穩定的混合物,令食物更加柔軟可口及增加保鮮期。   因此,我們應該注意平常的飲食習慣,注意食物營養標籤。香港在2010年已立法規定食物營養標籤上必須列明所有成份,包括食物添加劑。大家應該記得做一個精明的消費者啊!   施蘊知醫生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食物乳化劑與發炎性腸道疾病之謎思

子宮頸癌徵狀易被忽略 盡早發現增加存活率

「無理由揀我,人地先得個廿幾歲!」提起子宮頸癌,相信很多人都會想起政府好幾年前的宣傳廣告。子宮頸癌無分年齡,衛生署建議介乎25至64歲有性經驗的婦女,都應定期接受子宮頸癌篩查。根據衛生署資料,子宮頸癌在香港女性最常見癌症中排第九位,致命癌症中則排第八位。   子宮頸癌的高危因素及病徵   人類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簡稱HPV)乃引發子宮頸癌的主要原因,而70%的子宮頸癌都是由HPV 16和18這兩種病毒導致。致癌型的HPV傳播能力極高,但一般沒有症狀,靠人體自身免疫力亦可將其清除。幾乎所有曾有性接觸人士都曾感染,不過大多數在感染後就會自愈,所以不會察覺到自己曾經感染。HPV透過性接觸傳播,所以過早發生性行為、性行為次數頻密及有多位性伴侶的人士感染HPV的風險愈高,而反覆感染HPV就會增加患上子宮頸癌的風險。另外,免疫能力低的人士(如患有慢性腎病及其他免疫系統疾病)由於在感染HPV後難以自愈,所以亦是高危一族。   子宮頸癌初期的病徵不明顯,患者難以察覺,大多都是藉由定期檢查發現。早期的徵狀包括分泌物增多、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如於經期後或性交後出血)及閉經後出血。後期的病徵則有背痛、腳水腫、泌尿或排便困難等。女性應多加留意身體的小變化,陰道出現異常出血時應找醫生檢查清楚,以免延誤治療。   子宮頸癌的診斷與預防   一般的檢查方法有陰道內窺鏡檢查和子宮頸細胞檢查(又稱帕氏抹片檢查)。抺片檢查是一種簡單的檢查,過程只需幾分鐘,醫生會在子宮頸表面抽取細胞樣本進行化驗,就能檢查子宮頸的早期病變。另外,驗血和各種掃描可以診斷癌症受影響範圍,以確認子宮頸癌的分期,包括盤腔超聲波掃描、CT電腦掃描、磁力共振掃描及內窺鏡等,以辨別患者所患癌症的期數。   最有效預防子宮頸癌的方法是接種疫苗和定期子宮頸癌篩查,子宮頸癌疫苗對9歲以上尚未有性經驗的女性最為有效,對已有性經驗的女性功效則因人而異。25歲以上的女人則建議定期接受柏氏抺片檢查。除了定期檢查外,也要注要安全性行為,預防性傳染病,減低患上子宮頸癌的風險。

Read more 子宮頸癌徵狀易被忽略 盡早發現增加存活率

心臟病無徵兆 六成人在1個小時內死亡!

心臟病泛指各類和心臟有關的疾病,包括高血壓性心臟病、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等,而其中冠狀動脈心臟病(又稱冠心病)則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據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數據,每年每10萬名港人,就有70至近100人因心臟病死亡。香港近年冠心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且有年輕化趨勢,且男性比女性多。   冠心病到底是甚麼? 心臟就像一個泵,不停輸出血液,將血液傳到身體各個器官,以維持各個器官的活動及代謝需求,延續我們的生命。如果心臟無法正常運作,就會影響到各個器官的功能,減低人的活動能力,甚至有些患者在第一次病發時就會死亡。而心臟病之中最常見的是冠心病,冠狀動脈是環繞心臟的血管,負責供應血液給心臟肌肉,若冠狀動脈變得狹窄或閉塞,就會形成冠心病。   冠心病患者未必會出現病徵,就算有進行身體檢查亦未必能發現異樣,通常會在情況變得非常嚴重時毫無預警下死亡,人們常常容易忽略自己可能患上心臟病。而有些或會出現心絞痛、呼吸急促、暈眩、噁心等病徵。誘發心臟病的因素有很多,但大部都可以避免或控制,一般因素為高血壓、肥胖、糖尿病、血糖等,另外,缺乏運動和吸煙飲酒都是高風險因素之一。   懷疑自己心臟病可如何檢測?有預防方法嗎? 檢查心臟病的方法有幾種,包括驗血、心電圖、冠狀動脈造影及心臟超聲波等。心電圖亦有不同種類如靜態心電圖及運動心電圖等,可以觀察心臟電流活動,有助診斷冠狀動脈是否有局部或全部堵塞。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是一種入侵性檢查,可呈現供應血液至心肌的冠狀動脈影像,能準確診斷早期冠動脈梗塞及心血管中極微量的鈣化現象,從而評估患者出現冠心病的風險。心臟超聲波則是利用聲波原理,評估心臟和心的泵血功能。   要預防冠心病有三大方法,首先要戒煙戒酒,因為煙草中的化學物質會減少血液中的含氧量,加重心臟負荷,酒精也會破壞心肌細胞。第二就是均衡飲食,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當膽固醇水平升高,脂肪斑塊就會阻塞血管通道,令冠心動脈受阻塞。最後就是要維持適當體重,由於超重會增加心臟負擔,有機會引發心肌病。

Read more 心臟病無徵兆 六成人在1個小時內死亡!

乳癌成為最常見癌症!不做運動增加患癌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早前公佈的2020年全球癌症報告顯示,女性乳癌首次超越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癌症。最新的政府統計數據亦顯示,本港於2018年錄得逾4,600宗乳癌個案,平均每14名女士便有1人有可能會患上乳癌,數字屬「亞洲之冠」。   缺乏運動、肥胖都會增加患乳癌風險 乳癌是乳腺細胞不正常地分裂及繁殖所形成的惡性腫瘤。癌症的成因複雜,沒有單一的致病原因,與環境、情緒、壓力、基因都有關係。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指出,都市人缺乏運動和進食高動物脂肪的食物都會增加患癌風險,由於缺乏運動容易導致肥胖,而肥胖會增加血液循環中的雌激素濃度,令乳癌細胞加速增生繁殖,亦會刺激乳腺組織,導致患癌風險增加。除了肥胖外,家族病史、年齡、飲食習慣不良、吸煙飲酒、生活壓力大、不生育等都有可能是引致乳癌的因素。   及早發現,存活率達九成以上 任何女性都有機會患上乳癌,定期進行自我檢查有助及早發現乳癌。除了自我檢查外,衛生署鼓勵44至69歲女性,若較早來經、肥胖、無運動、不曾生育或30歲後生第一胎,可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檢查。乳房X光造影檢查是目前為止檢測早期乳癌的最有效方法。世界衛生組織亦指出,透過檢查可減低20%至30%的乳癌死亡率。乳房X光造影檢查可發現體積極細的鈣化點及早期病變的不正常陰影,以便在早期癌變或未形成腫瘤前及早進行治療。   早期乳癌可以根治及痊癒的機會率較大,後期乳癌的治療效果較低,亦有可能需要接受全乳切除或進行化療。預防乳癌的方法有很多,美國癌症研究所指出,維持健康生活可預防乳癌。有運動習慣的女性,患上乳癌的機會比不運動的人少2至4成。另外,戒煙戒酒、減少進食高脂肪食物、舒緩壓力等都可減低患上乳癌的機會。

Read more 乳癌成為最常見癌症!不做運動增加患癌風險?

日本連內視鏡都好過人?

日本是一眾香港人的「鄉下」,我們都鍾愛日式拉麵、料理、壽司,以至日式生活雜貨、藥妝電器;除了食品商品外,我們更喜愛溫泉旅館以及售貨員、餐廳侍應的日式服務,日本服務業以客為尊,細心欣勤,往往令人賓至如歸。「日式」二字一向都是信心優質的保證。那麼日式內視鏡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大家有所不知,日本罹患胃癌人數遠較其他國家高出很多,但他們往往能夠於癌症早期就診斷出來,然後以內視鏡手術切除,免除病人做開腹手術痛苦。初期至中期胃癌往往沒有什麼徵狀,大部分都是透過身體檢查或是因為其他症狀要做胃鏡順帶檢驗到出來。而日本診斷出早期癌症的比率比其他國家高,也就是說那些還未明顯長出來的癌症都被日本醫生看出來,這都歸功於他們的日式內視鏡。   筆者有幸曾到日本深造,研習他們的內視鏡技藝。有很多在胃鏡檢查裏貌似正常的胃黏膜都被他們診斷出是早期胃癌,令我們一班外國醫生感到慚愧。香港醫生的內視鏡技術與國際不相伯仲,但在日本的師傅面前就比下去。日式內視鏡的檢查比起我們長 2 至 3倍的時間,他們會在每一小段的食道都影一張照片,在每一個胃的地標上以上、下、左、右四個角度影四張相,每一張都嚴謹地調好方位才拍攝。遇有胃黏膜不平滑,他們都會噴灑染色劑將有問題的腫瘤突顯出來,再用不同的濾鏡把最可疑的組織分辨出來取樣做化驗。每個胃鏡檢查他們大概拍 30至 40張照片,每一幀照片都非常重要,因為他們往往在很多位置採集組織,當其中一個樣本發現癌細胞,就要靠這些相片認出患癌的位置,再作針對性的內視鏡切除手術。對於他們的堅毅且一絲不苟的精神,我和其他外國醫生都深感佩服。   除了他們上乘的內視鏡技術,胃癌篩查計劃亦有所配合。他們有完善的強制性國民保險,國民只需要付出三成醫療費用就可以獲得各樣的檢查和手術,經濟負擔輕鬆了,對於做身體檢查就少了一點阻力。而且他們做胃鏡檢查的醫生都擁有腸胃專科資格,對於找出輕微早期癌病變自然有信心保證。   胃鏡檢查大不同—日本內視鏡技藝嚴謹又精確 (1)360度拍攝照片 每一小段的食道都影一張照片,並分別在上、下、左、右四個角度各影四張相,整個胃鏡檢查大概拍 30至 40張照片,每一張都嚴謹地調好方位才拍攝。 (2)噴灑染色劑凸顯腫瘤位置 遇有胃黏膜不平滑時,以噴灑染色劑將有問題的腫瘤突顯出來,再用不同的濾鏡把最可疑的組織分辨出來,並取樣做化驗。   如何預防胃癌及食道癌? 世界衛生組織已確認幽門螺旋菌可引致胃癌,及早驗出幽門螺旋菌並根除可以減低患胃癌的風險。要知道自己有沒有幽門螺旋菌,可以直接由胃鏡取組織化驗,又或者做吹氣測試驗出。曾經患有腸化生 (Intestinal Metaplasia) 的病人,胃癌風險比一般人高,應依專科醫生建議定期作為鏡檢查。   戒掉煙酒,養成健康生活習慣 如有煙酒的習慣必須戒掉,尤其是高度數的酒精。高鹽份醃製食物例如鹹魚、金華火腿、鹹菜,加工肉類例如香腸、煙燻肉類等,都應該避免。多吃新鮮食物、蔬菜、生果有助減低胃癌風險。   撰文:腸胃肝臟科專科周偉明醫生

Read more 日本連內視鏡都好過人?

小瘜肉變大腸癌 腸鏡助你及早找出瘜肉

漫威電影《黑豹》男主角Chadwick Boseman在去年8月病逝,享年43歲,死因為大腸癌引起多重器官衰竭,引起大眾關注。一般來說,年齡超過50歲的人士患大腸癌的風險較高,政府推出的「大腸癌篩查計劃」亦以50至70歲的人士為目標對象。然而,報道指Chadwick Boseman早在四年前(即39歲時)已確診患上大腸癌,可見大腸癌並非只發生在老年人身上。   大便異常有可能是腸癌警號 大腸癌是香港常見癌症。香港每年約有五千多宗大腸癌的個案,發病率為所有癌症之中的第一位。衞生署的數據顯示本港大腸癌的個案有上升趨勢,而香港中文大學在兩年前的研究則發現全球大腸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大多數的大腸癌都是由一粒小瘜肉開始,由瘜肉演變成大腸癌的過程可能長達7至15年。   大便出血是腸癌患者較容易察覺到的身體警號。大便有鮮血、瘀血或血塊,都有可能與大腸癌有關,但有患者會誤以為患上痣瘡,未有多加留意。另外,因為腫瘤會令腸管內部變得狹窄,導致大便的形狀變細。除了觀看大便是否有出血或大便形狀是否有改變,腹痛、便秘、體重下降等均是大腸癌症狀,但腸胃問題為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現代人飲食習慣不良,蔬果攝取量不足,常有便秘腹痛等問題,未必會察覺到問題的嚴重性。   腸鏡檢查阻止瘜肉變腸癌 雖然研究發現50歲以上人士患腸癌的風險較高,建議定期接受腸鏡檢查,但並非只有他們才需接受腸鏡檢查。如果出現腹痛、大便有血等症狀,或家族人士有曾患上腸癌,亦可及早接受腸鏡檢查。腸鏡檢查有助診斷各類腸病,患者需在接受檢查三天前開始進食低纖維食物,並於檢查前一天或當天服用瀉藥清腸。若能及早發現瘜肉並切除,就可阻止瘜肉演變為大腸癌。   大腸癌與飲食和生活習慣息息相關,進食大量紅肉或加工肉食、少吃蔬果、缺少運動、吸煙飲酒都會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均衡飲食和定期運動對於預防腸癌當然必不可少,而多個國家的醫療當局已推行大腸癌篩查計劃,幫助民眾提早預防及治療。如發現腸胃出問題,請立即向醫生諮詢,看看是否有接受腸鏡的需要。

Read more 小瘜肉變大腸癌 腸鏡助你及早找出瘜肉

胃痛食胃藥就算?小心隱形殺手胃癌!

香港人生活忙碌,食無定時,經常外出用膳或吃加工食品等不良飲食習慣引發許多腸胃問題。一般人若感到胃部不適,如有胃氣、胃脹、胃痛等症狀,可能會不以為然,自行吃胃藥解決。其實,若胃部不適的狀況一直出現,就應及早檢查,以防遇上胃癌這個隱形殺手!   胃癌的症狀 早期胃癌可能沒有任何症狀,一般人難以察覺。而常見的症狀亦與一般胃病無異,往往容易被忽視。常見的症狀為消化不良、上腹疼痛、胃灼熱、腹脹等,這些症狀會在患者進食後加重,但不一定持續出現,有可能間歇性發作。直到出現嚴重症狀如吞嚥困難、食慾不振、貧血、糞便帶血或呈黑色時,患者才發現自己可能患上胃癌。胃癌分4期,而大多數病人確診時已經為3期或以上,錯失了治療胃癌的最佳時機。   安排胃鏡檢查 及早預防 增加患上胃癌的風險因素有很多,包括年過四十、家族遺傳、經常進食醃製食物、受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部曾動手術等。胃癌需通過胃鏡檢查才能診斷,符合以上條件的人士建議定期安排胃鏡檢查,降低風險。任何人如有胃部不適,如胃脹胃痛,或進行定期身體檢查時,亦可考慮接受胃鏡檢查。   確定接受胃鏡檢查後,患者在檢驗前一晚需要禁食,直至完成檢查後才可進食。醫護人員會於喉部噴上局部麻醉劑,以及注射少量鎮靜劑令患者無痛和無不適感。醫生會將一條幼而富彈性的喉管伸入口中進行檢查,檢查完畢後只需休息一會,待麻醉藥退卻後即可恢復正常活動。   除了接受胃鏡檢查外,想預防或減低患上胃癌的風險,可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減少進食高鹽、加工及醃製食品、避免吸煙飲酒、定期運動維持健康體重等習慣都能助你維持腸胃健康,減低患病風險。

Read more 胃痛食胃藥就算?小心隱形殺手胃癌!